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 |记者的责任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2-20浏览次数:2122

按语:

        2020年9月-20211月,19级本科新闻和18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分别以2篇和1篇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 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 从2021年1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记者的责任是什么?

19新闻 刘欣宁

我一直在思索,当我被赋予“记者”这个角色时👇🏿,与平时的我会有何不同?肩上的几分责任到底是什么呢?

本学期最有意思的一门课程,当非新闻采访与写作莫属🧙🏼‍♂️。一学期的采写经历,是我距离记者这个身份最近的时候,是从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更是从亲身体验的采写实践上。最为令我感慨的是,在这门课上🧏🏿‍♀️,我并不仅仅只是在学习采访技巧,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更多时候,我学到的是如何坚守自己的专业信仰💁🏻。老师某节课上讲过一段话,我记了下来,并不是什么考试会考的内容,而是作为我探索职业理想的道路上一盏灯:

“无法改变司法的审判与社会的公正,能做的只是呈现与记录🤷‍♂️⇢。但将事件原来的面貌呈现得更客观、准确,读者(观众)就能越接近真相👴🏿🔖。在未来某一天🧑‍🚀,当有人想要回看这件事情时,你写的报道,或许能成为其了解事件原委的重要途径。”

大致是这个意思。陆定一对于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记者报道的内容虽然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但其影响的不仅仅是当下🤏🏽,还有未来🏌🏿。也许一篇报道的意义并不能在它发布之后立刻彰显🤹🏻,但它可以在读者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未来会由此生长为什么样,犹未可知🦩。一些抽象的感触便抒发到这里,接下去,我会具体谈谈我两篇采写作业的经历和感受👮🏽‍♂️。

【一】

第一篇稿子是以不算典型的非虚构方式写作的人物报道🐁,只能说是模仿非虚构写作🎴。写的是上海最后一家有人值守电话亭的故事。之所以想做这个选题,是从两方面原因考量的。

其一🤸,我自身性格感性重于理性,喜欢和人建立细水长流的交流关系✵,比起硬性写作💆‍♂️,软性报道会更符合我的口味。我喜欢听平淡而有温情的故事,也更擅长处理平淡生活中的点滴记录。张爱玲曾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我很喜欢她对于苍凉的比喻——“葱绿配桃红”。苍凉和温情总像是平淡生活中的两股平行细流🫄🏼,缓缓地流淌着🤷🏼,在某些时候汇合成一股🫸,之后又会分开🤾🏽‍♂️🙆🏽‍♀️,兀自流淌👨🏿‍🎤。

其二,读者会想看普通人的不普通故事🦊。一个人做着大家每天都会做的事情💙,过着大家都会过的生活,能给人带来亲切感🍨😷;而人物背后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流转👮,吸引人的是过去一代老人的回忆,也是现在一代新人的好奇𓀓。

接触到这条新闻线索是在上观新闻刷到的视频新闻💞,关于沈玉琇和电话亭的基本信息和正面报道的一些话语🫰🏽。我对这个带有念旧情怀的主题很感兴趣,也想去挖掘她镜头之外的生活故事。因此,挑了个空闲的周末,早上七点就坐上了开往市中心的地铁🦉,打算像教材中那个和卖报纸的人一同卖了一天报纸的新闻系同学那样,做一次半体验式采访🔭。

来到电话亭是周日上午八点半🧑🏼‍🏭。按照视频报道里的说法,我应该可以看见,沈玉琇从家里来到弄堂口的电话亭,然后“把她的三台电话机用酒精挨个擦拭一遍”的场面。现实是我站在瑟瑟秋风中,距离无人的电话亭远远地不敢过去,在西边的虹口糕团店的东边的粒上皇糖炒栗子店之间徘徊。

等了大概有二十分钟还是没有人🪦,我有些焦急。一位看管电瓶车的爷叔走过来问我找谁,我说找沈玉琇,他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说要帮我去喊她下来,还没等我拦住转身就走。不一会儿❇️,沈玉琇在他的搀扶下走近了🦻,伸出手要跟我握手,令我吃惊。我原想着要费一番力气才能套近乎🕺🏽,没想到这位受访者竟然如此“熟门熟路”。可是这种热情让我隐隐担忧📥👊🏽,因为其中夹杂着疏离感与过分客气。得找到一个合适的相处状态🙍🏼‍♂️,我想。

与她在逼仄窄小的电话亭坐下之后,便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进行一个“破防”的过程,我需要先和她建立更近的关系👨‍🦳。我没有提“采访”一词,而是借了“拜访”的名头👧🏿。一问一答的访谈方式并不能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太明显的采访关系会让受访者始终保持防备心理,如果要想破除这种防备心理,一个好办法是进行适当的“自我暴露”。我向她告知了很多我的个人信息👮,例如我是哪里人、父母职业、学习经历等等,以及从何处看到关于她的消息🐕‍🦺。通过这种互相透露自身信息的方式,很明显地可以察觉到她慢慢开始变得没有开始那么客气👰🏻。

我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却又感到一阵隐隐的担忧👨‍👧‍👦。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在询问到她为什么想做这份事业时候🚢,她又运用到了模式化的那套说辞👖:“我做这个事情呢有两点原因,一点是想消磨消磨辰光,二是为人民服务的窗口。”这句话我在此前包括上观新闻在内的多个视频报道中听过了好几遍。受访者如果是个与记者打过几次交道的人👋🏻,很熟悉接受采访时候应该说什么。我知道这种话有时候难以避免🧝🏿‍♀️😠,但我希望我笔下的人物能更加鲜活真实立体😷,而远非一个活在空话套话壳子里的模糊形象。口头语言只是表达的方式之一,信息量是远远不足以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因此1️⃣,在做采访的时候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受访者,例如肢体语言🧖‍♂️、行为举止🫵🏽、环境等等👨‍🎨,用细节来填补空缺。

我这篇报道备受老师称赞的是细节。虽然说起来我自己也不大相信🚗,我在采访时候其实并没有刻意去挖掘细节,这些细节是在后期写作时候不自觉地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但仔细想想💁🏼,如果我在现场采访时候没有留心,那些隐藏起来的记忆也不可能好像“图像式记忆”一般,一个个清晰地重现。回忆我当时在现场是如何留心观察细节的⛹🏿‍♂️,我总结出多看👨🏽、多听、多问这三点👩‍🏫。例如,那个被老师反复讲过很多遍的例子——沈玉琇买烤麸找钱的情景。我陪沈玉琇一起去买的🔴,她很放心地让我拿着她的钱包,用里面的纸币来进行交易。我受此“重任”🎸,自然眼睛紧紧盯着钱,生怕丢了🧑🏼‍🦳。店员找给她钱,也是经我的手,我仔细清点了两遍。因此才会发现特别的疑点🧘🏿‍♀️:为什么店家有五十块却找的多是十块纸币?于是就很自然地随口问了沈玉琇,她告知我如文中叙述那样的原因🛕。我当时并没有想到✈️,只是简单地记下了这个场景🥯,简单地还原了这个场景,竟会如此吸引人。

很多其他的细节也是这样通过多看、多听👍🏿、多问而被我留意到的。一天下来👳🏿,我和沈玉琇发展成了仿佛小姐妹一般的关系👩🏿‍🎤,去她家蹭了两顿饭,一起去隔壁老半斋饭店上洗手间,聊她已故的爱人,聊我未来的男朋友……我真实地感受到🧏🏼,这个人远比视频中讲那两句套话有着更为丰富且贴近生活的形象。“最后一家智能电话亭”👨🏽‍✈️👮🏽‍♂️、“27年值守”、“做到做不动为止”,这种事情常常容易被媒体赋予无比崇高的意义,然而回归这个电话亭和这个人本身➜,对她来说,只是做了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而我所做的🐫,也仅仅只是把我看见的所有稀松平常用文字记录下来罢了💻。

【二】

第二篇写的是上海“禁塑令”第一天的情况。这篇报道强调时效性🧝🏽‍♂️,“第一天”作为一个价值点,要求我在短时间内完成包括调查、采访、写作🪂、核对等工作。但时效性这个挑战对我来说🤾🏼‍♀️,并没有形成过重的负担🐮🐕‍🦺,它只是起到一个督促作用👰🏻‍♀️。而真正令我感到头疼的,是如何把这样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选题,写得生动,且具有可读性。我性格中延宕的那部分使得我纠结于此,思来想去该怎么写。采访前的思考准备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于忧虑地幻想采访时候的场景,担心能不能写成功。我忽视了做采访最重要的一点:去做,到现场,去发现😏!

于是我出发了。然而挫折来得也很快☎️,这挫折就在于实在太顺利了🧘,顺利确实是事实🧍,但令人不安,因为我是带着问题意识来的💁🏽🏄🏻。进了全家便利店,看到一个男人带着儿子买东西👮🏽‍♀️,向店员买塑料袋🙅🏻‍♂️,店员告知他现在不卖了,只有1.2元一个的环保袋。男人皱眉不知嘀咕了什么🔽,接过环保袋。此情此景,我嗅到了值得写的东西,上前便攀谈起来,问到“您是否愿意购买环保袋”时,我是想抓住他作为消费者流露出的矛盾情绪🙇🏻‍♂️,来挖出更多东西。但他一句话把我堵得哑口无言:“我这不是已经买了吗👨🏿‍🚒?”

采访很多时候不会得到你想要的回答,但你也不能引导着对方去说你想听的话。受访者自发的行为💲、语言,才能展现最真实的状态,无论他说的话是否是真心话🏊🏻‍♂️。在体会到了这一点后,我便不再纠结于这是否是我原本想要采访到的东西。后来在盒马鲜生和沃尔玛超市💯,我确实是找到了可以写的东西,便是禁塑令实施过程中环保袋供不应求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政策性选题🙋‍♀️,记者应该抱有何种态度?是按照是宣传性报道操作☝🏽,“报喜不报忧”☪️?还有是揭露性报道,迎合读者看点👨‍🏭?前者偏于政治利益,后者倾向于商业利益,失了平衡都不见得是好事⏸。我觉得最好的一种新闻实践模式就是建设性新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来报道👨🏽‍🦲。我写禁塑令实施过程的种种问题,并不是为了要突出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弊病,而是想要寻求问题的根源👌🏼𓀚,以及探讨如何改善这个问题。更进一步,我想要通过报道来调动公众参与讨论这个议题的积极性❤️‍,一起来为新政策的落实集思广益,付诸实践。

后来我拨打了沃尔玛客服电话,反映环保袋销售模式不够人性化的问题🏎,也得到了正面的反馈🌔。很难界定这算是我作为记者在采访过程的一部分呢⛹️‍♂️,还是采访结束后作为消费者的个人活动🙎🏽。但是似乎可以说,采访实践是一个让记者拥有多种身份的活动👩🏽‍🦱,记者需要同时拥有各方的视角🧎‍♂️,但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越位”、“错位”等问题,比如完全站在利益受损方的角度来动笔♛,那样字里行间可能不自觉就会沾染上煽情、盲目的色彩👬🏼。

以上是两篇采写报道带给我的一些启发与思考。在这门课里,我不仅学着如何做好记者🙍🏽,也学着如何做好公民。感动总是远大于挫败🧖🏽‍♀️。


刘欣宁新闻采写作品链接🤟🏽:


上海最后一家有人值守电话亭:1个人,3台电话机,27年守候

https://mp.weixin.qq.com/s/rEvs3zgoUqsBAsl7ZYRNIw


上海最严“禁塑令”实施第一天:新面貌与新问题并存

https://mp.weixin.qq.com/s/2tD9SM_m385vMQ55WKhAqw







意昂4专业提供:意昂4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4欢迎您。 意昂4官网xml地图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 意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