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2020年9月-2021年1月,19级本科新闻和18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分别以2篇和1篇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 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 从2021年1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篇补采修改了十稿以上的报道
18播音 刘敏
我从来没想过,原来想要写好一篇哪怕只有一千字不到的新闻报道是如此艰难的一件事,直到自己着手去做。
红梅老师在学期伊始除了课程内容教学外🏊♀️,还给“预告”了许多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困难以及会遇到的问题,当时我天真地以为老师耸人听闻,不以为意,甚至暗下决心,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这个学期要写出两篇报道。
我的盲目乐观一直延续到报选题🚴🏿♂️。我找到的选题有两个🕴🏻,第一个是学校第四教学楼墙上出现同学用黑笔进行的、有关“内卷”的涂鸦,第二个便是校园内的“新事物”——校园饿了么外卖。在第二个选题获得了老师的认可及初步建议后,我很快写出了三个采访大纲,并在接下来的星期一开始第一波采访。
不得不说◽️,我本人对于实践与体验的渴望度是极高的。由于此前的课程中👴,老师有讲到记者的观察和实地考察在新闻稿的形成过程中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于是那个星期一🌛,下了上午的课后🍾,我兴冲冲地搬上把椅子坐到了大学生活动中心c区的饿了么外卖柜旁。结果让我有些惊讶🪑,但也在意料之中🧙🏽♀️:普遍课多的星期一、人流量大的大活🎆、较为集中的午饭时间👫🏼,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整整四十五分钟,竟然没有任何一位骑手或者同学用过外卖柜。当然,其间有一位女同学走近外卖柜,但看了两眼又走开了,我追上去对她进行了采访(这个采访是我本学期进行的第一个采访)🚶🏻♂️➡️。这位同学的回答实际上与我想调查的内容高度关联:她之所以来到外卖柜前却不使用🧑🦱,是因为她听说过校园外卖,却不知道在哪里点单🐐。我打开饿了么告诉她如何订购食堂外卖,可她依然选择去“7-11”,“我不想等,”她说🧩。
遗憾的是,她不愿意自己的基本信息👨🏽🏭,这段采访也没能在新闻稿中呈现⬇️。被拒绝后,我站在原地盯着她走近大活,我的感受很奇怪,内心竟然有些许窃喜和满足⏺!我脑子里突然浮现红梅老师在讲台上认真地说着🧏🏿:“很多时候👩🌾,你的采访对象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和基本信息告诉记者的🫔。”哇⛹🏻⛹️,原来这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经验与理论的感觉吗🕉,我心下感叹🤟。虽然有不虚心接受老师教诲及盲目自大的嫌疑,但是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得到的体会远比在课堂上听到一席话要来得深入直接得多🗺。于是🚅🆎,带着这奇怪的心理活动,我对坐在大活吃饭的其他同学进行了采访。
当天晚餐时间,我抱着平板和手机来到了河西食堂门口、校园饿了么专送骑手分餐的地方👨🏿✈️。那天还是十一月初👩🏻🦯,上海还处于较宜人的秋季🤷🏻♀️。我到达的时间正好是他们工作最忙的时候,一位负责派单的骑手一遍遍进出食堂🫎🧑🏿,并按照区域把不同的餐品分发给四位小哥。我从最开始就向他们说明了我的身份以及我来的目的,骑手吴海进和王德东在等待负责分派的骑手同时取餐的时候接受了我的采访♈️,回答了我准备的一些基础问题。随后我就站在旁边观察他们的工作,并对二人每次出发、回来的时间以及餐品数量、去向进行了记录⬛️。或许是因为做了记录的原故吧💪🏿,我对17:43分这样一个时间点印象非常深,因为王德东骑手在这段时间里回来,又离开了。后来慢慢他们没那么忙了⚅,我又穿插地问了一些问题🚵🏿,都得到了回答。
其实在第一次联系负责校园外卖事宜的任老师时🚷🙆🏽♀️,我是非常紧张的🧕🏽,为了一个十分钟的电话,我愣是摩拳擦掌了二十分钟🥸。就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是说的一样🪘,老师积极又耐心的态度让我非常震惊🧑🏼🌾。在我的问题之外📂👨🏽🏭,她还跟我讲了关于校园外卖的更多内容🤽,并及时联系了出现问题的食堂工作人员。现在回想,这个采访我至少给任老师打了五次电话⛹🏼♀️🧙🏼♂️,其实是我自己采访工作有太多纰漏,在助教学姐批改后极为明显👨💼,我只能去补采访。虽然老师一直用很耐心的态度面对我,但我内心是愧疚的。随后也心生感慨,正是因为我依旧是学生的身份,老师们大多情况下都会以鼓励◾️、关爱的态度面对我,能更顺畅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让纰漏能够被修补👩🏼🍳。
十一月初的第一波采访后🧜🏻♂️,我就试图将这些素材变成文字🌂。不过现在我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打开当时那个文稿。就同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上的批评一样🧝🏼♂️, 我只是将那些不充分的采访内容进行了一番罗列 。后来我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少量的补采访,形成了后来真正的“一稿”,我印象很深👉,发给助教学姐的当天晚上,学姐就给我打了个电话,告诉我稿子的问题是非常大的📌。我当时就有些急,也有对这样一个新的写作模式的不适应,也还有心中对写两篇稿子的妄想。也不知道是安慰还是确有其事,学姐说她最开始写新闻的时候也会出现我这样的问题,放几天再看看🧎➡️🌪,说不定就能修改得更好。事实证明果真如此。我成功改出了第二稿,虽然学姐说问题还是很多,但我认为与一稿相比,已经是一个极大的跨越了🪸。
第二稿之后🧑🏻🦼➡️,我就进入了一个不停改稿的状态里。室友李舜瑶的改稿进度比我快一些,因此我对于改稿的工程量是有一个心理准备的🫶🏼。其实除了几次大段的内容增添或删除之外👨🚀,更多修改的实际上是语言和不够成熟的表达😘。我在这里想总结一下在改稿中遇到的一些高频问题©️:
1、口水词问题🫶🏻。我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只能说长期沉浸在影视作品里,越来越少接触文字了,大量“了”☝🏽、“就”等口水词在稿子中出现👨🏻✈️;
2、语言不够简洁👐。这个问题我想还是与看新闻太少以及看得不够细致有关,以为自己写的够言简意赅了🤞🤹🏿♂️,学姐一打回来恍然大悟;
3、记者应当理清事实逻辑关系,将问题清晰化,而不是仅仅有顺序地将采访内容以不同的方式粘贴到新闻里🥷🏽,前后文之间要有有逻辑关联,这才是有效的新闻内容呈现🕴;
4、不能让事件的某一方处于失语的境地。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立场来表达🧇,若是让某方没有说话、解释的机会,报道内容可能产生严重偏颇,还会带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更影响了新闻报道“发声”的初衷;
5🧎🏻➡️、行文应当有基本的逻辑。这个问题其实是最开始着手开始写稿的时候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知道从何处下笔,文本有应当向哪个方向走🧊。其实我最开始的那份“采访摘抄”、后来正儿八经一稿🏧、二稿与十稿之间的巨大差别,也是行文逻辑带来的问题。
由于距一🧑🏽🏭、二稿已经过去了很久,我更能回想起来的其实是十稿与之前的差别🙇🏽♂️。其实在最开始报选题的时候,我更为关注的是外卖机制和外卖员👩🏻🦼➡️👨🏿💻,所以问题设置、构思等也多与此相关。可是我脑子里也一直有那天老师提到的外卖柜问题,所以也去做了相关调查👩🏿🦰。其实我自己,包括请陈泓霖同学来帮我看的时候,都提到了外卖柜部分的突兀,我也请教了倪彬彬,她给的建议是把这个部分做得更为丰满。于是我再次进行补采访。后来,老师说可以推送了🏃♀️,但其中是有些小问题的。我觉得既然问题还在就得把它解决好🥰,只得给临近期末本身就很忙的助教学姐加上了更多的负担。我记得学姐建议删除外卖柜的建议是我在地铁上看到的,说实话当时我松了一口气📩。的确☹️,突兀的它终于要离开我的稿子了!把一件事情讲好🦼、讲清楚最重要🏸,当逻辑不通🫃🏼,出现问题的时候🎹🔒,要舍得删,有舍才有得。
回想本学期新闻采访的课程,除了新闻采访写作实践及其收获本身👨🏼🦲,另一个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是,老师在课堂上反复提到的南方都市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这篇报道,这篇稿件中事实的力量,每一句话都体现记者扎实的采访和深厚的笔力 。
有很多话想说,但又说不出来👳♀️。想表达的感谢是怎样也写不够的,尤其是回想起频繁改稿的那段时间助教姐姐的帮助、遇到难题时同学的鼓励以及老师的建议和认可👨🏼🔧,点点滴滴都是这个学期在课堂上🤛🏽👩🏽🔧、课堂外的收获。我希望自己能一直保存着对实践探索的期待感,并认真地完成属于自己的每个任务🥜,并在过程中享受着🤍、快乐着🚴🏽♂️🫅🏽。
刘敏新闻采写作品链接
校园饿了么试运营两个月,配送过程问题频发👽,后勤部:“会一直跟进”
https://mp.weixin.qq.com/s/XI_3XvECXnSB0sr77Jq-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