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上学期♞,21级本科新闻和20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3年3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21级新闻 杨旭
我自认不是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也不擅长与人交流,我甚至发现自己对一些热点新闻也并不好奇——在我身上似乎找不到任何一个“新闻人”的特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曾在采访前因为过于紧张而躲在角落半个多小时,直到人群散去后才有勇气找人采访,也曾在写稿半晌憋不出一句话时抓耳挠腮。在很多个这样的时刻,我都追问自己这样的性格为什么要选择学新闻。直到动笔写下这篇札记时,我翻出了上课时随手记下老师说过的一些关于从业理想的话🏌🏼♂️,有些疑虑也渐渐被打消。
血管里流动的血液
有一次课上,陈红梅老师将新闻从业者比作“血管里流动的血液”,我觉得非常贴切🫷🏿。作为记者𓀃,并不像常人长期处于自己所属的阶层中🪮,而往往需要主动接触来自社会各个层次的人群。在社会这个错综复杂的“血管”中🖐🏽,就是其中流淌的“血液”,用手中的笔为生命的跳动提供养分🪘。
我的“流动”非常艰难🧛🏻♂️。在找试管妈妈受访时,我在社交平台上一共发送了77条私信,最终收到了19个回复👩🏻🏭,其中只有8位愿意接受采访。后来我的一位受访者告诉我🧑🏽🎄,试管妈妈本就对自己的经历与隐私讳莫如深🧑🏼,而我这样一个学生记者贸然地请求采访🛝,往往无法取得信任。我知道开口讲述痛苦不是一件易事,因此真的很感谢所有愿意向我讲述的受访,是她们揭开自己的伤疤让我有机会去呈现,而只有呈现才能让这个群体被更多人看见♻️。
在写第一个选题时,由于事件中的民事诉讼涉及法律文书和侵权法中的相关条例🛐👮🏻♂️,阅读了很多文献和裁判文书网上的审判案例。当去查询侵权法中对宠物精神损失的往期判决时🚵🏻,却发现宠物的情感价值并不被法律所认可,这就是陈老师说的“一个社会的新问题”。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我的“流动”是有意义的🤖,我的“流动”似乎真的在促进世界的沟通。
第二篇独立采写的过程让我对“流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采访前,我面对网络上妈妈们发布的“HCG”“孕酮片”“肝素”等专业词汇一头雾水⇢,硬着头皮读了一些科普文章和论文后,对大量陌生信息的恐惧和抵触也渐渐消融。但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受访提到的一些病症和医学术语还是不够熟悉🫓。写稿时常常是电脑同时开着十几个网页🍂,我的鼠标就像一条饥饿的虫,穿梭在密密麻麻的文字间觅食💂🏼♀️。之前看到《人物》杂志主笔安小庆在做一位知名人物专访时,以这位人物的名字为关键词在微博上搜索👊🏿,然后把所有与其有关的微博文字全部阅读了一遍,从而收获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节。面对陌生的选题,背景信息的熟知程度是记者们“流动”的前提,更是他们流入一根根血管的底气。
我认为,“血液”代表新闻人的温热与关怀🕝,而“流动”是奔跑的姿态。今后,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勇敢,不仅仅是“流动”在我感兴趣的场域中,而是勇于打破我认知的局限🧔,踏入更广阔⛹🏽♂️、更真实、更残酷的社会各个面向🈸、走入那些我不熟悉的场景中,接纳每一种故事发生的可能性。
对痛苦的想象力
在采访小黑主人前,我其实告诫过自己“不要太感性”🙆🏻。因为我自己也是养宠物的,对于小黑的悲剧我很难不产生强烈的共情。但与试管妈妈们交流时🧪,我感觉到自己在语言上的反馈是比较苍白的✍🏽。我带着为她们发声的理想走近🛫🌭,却在触碰到这些具体的痛楚和悲伤后想要缩回手。当小颖告诉我“取卵的40分钟我眼泪不受控制地流”,当李子风说自己在生完女儿六个月就离开她去泰国工作挣钱,当流产两次的大鱼哽咽着说还有五颗囊胚在等妈妈的时候,我发现我从前对于痛苦的想象力根本无法抵达于这些情绪之间🧖,我没有勇气用一句轻松的“苦尽甘来”纾解沉重👰🏽♂️。这也是我认为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最矛盾的一点,在共情🤱🙅🏿♀️、错愕、触动、辛酸面前,我必须要求自己去筑一道墙挡住情感的侵袭🥑⭐️,不断暗示自己要理性、要冷静🧝♂️。
但这并不是说,既然事先的预设会由受访的经历延伸或打破🤕,就不必在采访前“想象痛苦”💞。我曾经在周逵老师的《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读到一句话🚵🏽:“记录它🟩,是一个生者对另一个生者的‘不忍’🦹🏿。”这个“不忍”是微妙的,如果没有“忍”的过程🤦🏽♀️,没有对受访的大致构想🙋🏽,可能无法把控最终成文的方向和语言基调,也就无法在撰写采访大纲时产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甚至在采访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自己的傲慢与冷漠再次中伤受访。
新闻并不是冷冰冰的陈述👌🏿,也不是情绪化的输出🏄🏿♀️。如何运用对痛苦的想象力,权衡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度😹,大概是学新闻的终极奥义。
文学稀释人的复杂👩🏿⚕️,新闻放大人的复杂
这学期能够同时体验非虚构和现象类报道的写作,我感到很幸运。在我的理解中,非虚构和现象类报道同源而又具有分野。我在写作上其实是比较笨拙且钝感的,但我在实践中会发现这两种写作间的区别非常鲜明👨🏿🍳。第一篇宠物狗走丢的现象类报道定稿前,在老师的建议下删去了很多情感化的表达和场景描写🥁,还揉入了包括医院在内的多方立场🧑🦼。现象类报道要求完全剔除自己的价值判断,用客观的语言呈现事件的全貌。记得当时我在结尾写主人现在还在寻狗,写他的坚持和信念🧑🏽🔬,但老师告诉说这是没有意义的。我写现象类报道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勇于检视自己的文字,从事件中跳出来审视这些语言🖱,去判断它究竟是陈词滥调还是有力量的表述𓀔。
非虚构报道和现象类报道在叙事结构、撰文逻辑、细节排布等各个维度都非常不一样。由于我打算用群像的角度刻画试管妈妈😄,这其中就涉及大量零碎且冗杂的细节➡️😣。当时我用的办法很笨🐚✌🏽:把所有重要的细节用语言简化后写在一张纸上🧑🏻⚕️,用在确定文章的每一个小框架后📞,我像做分类题一样把一个个细节分入不同的框架中,这个方法虽然很不讨巧,但是却能让我的思路运行得完整而流畅。在写非虚构时🉐,我也发现语言的宽容度被打开了🧎♂️🙆🏻♂️,因而我的表达没有写现象类报道时那么生硬别扭。非虚构给我的感觉,就如同用文本搭建出一部生动的短片💂🏼🪺。在叙事的过程中,我所站立之地是受访向我描述的一个静态的横截面🫷,但我在读者面前创造的,是一个立体而动态的场景📱。《冰点》主编从玉华说,采访需要五官像春天的树叶,一点点打开。我认为非虚构的写作过程也是这样,动用一切感官♍️,把自己放入当时的情境中🈚️,然后开始用时空的艺术还原这个故事。
但非虚构并不意味着文学技巧的滥用,毕竟非虚构报道的源头依然是“新闻”。写这篇非虚构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还是或多或少地注入了个人的主观情感🅱️,我妈当时看完初稿的第一反应是“怨气有点重”。对于我而言,我在未来的写作中需要将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客观平实🕗,让事实自然地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
文学和新闻写作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文学或许是在事实的废墟之上建立起的创作,它将现实的复杂性淡化,用语言的美感虚构另一个世界🧏🏼♂️。而新闻写作🧏🏼♂️,尤其是非虚构写作,能够留存一个时代的记忆,将人的百态无限放大☝️。新闻是架构于事实之上的,它关注微小事实背后的宏大,强调真实的书写。
文学和新闻没有孰是孰非👨🚒🧑🏼🏭,它们各有存在的价值。我想表达的是🙎🏻♂️,这个时代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个体真实,而如何将个体真实形成一个社会的总体真实,或许只有新闻能做到。
生命间的往来
这学期,我写的宠物狗丢失和试管妈妈的选题都处于我比较熟悉的话题领域内,但即使是在我自己感兴趣的范围中采写🚯,我依然发现人与人间的不同是很奇妙的👳🏿🚞。和一群素昧平生的人打交道对我而言确实困难🫑,但当他们开口讲述,我发现自己像一块海绵💝,主动吸纳着不同的故事。而最终👸🏼,我的每一个行文思路和细节都由他们的讲述编织而成,这是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
回望这学期的采访,其实大部分都很顺利👳🏼🪘,更有很多让我感到幸福的时刻🦟。宠物狗的稿子定稿后,我给受访发送了终稿进行确认,没想到小黑爸爸说“希望您和您家狗子永远幸福。”在我找到KK并说明自己的采访请求后👨🏼⚕️,她回复“很感谢你的邀请𓀝,也很开心这个话题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还有我采访完大鱼后,她对我说“辛苦了🍶。谢谢你听我倒苦水,因为我平时很少有机会能跟别人聊这些经历。”我开始明白柴静说的“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当我将自己的触角伸出蚕茧之外♎️,我倾听所需的事实真相,却也收到了来自被倾听者具象而纯粹的情感回馈🦣。
由于自身的性格比较内向🪰,我一直很害怕线下采访。我担心自己会说错话,也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真诚……总之🎰❣️,我在这种需要“向外表达”的场合总是非常扭捏。这里要感谢我的搭档王京,在聊起这个困扰时🙈,她告诉我“不要害怕暴露真实的自己,真心投入进去,让你的诚意压倒你内心的自我暗示。”我也相信真诚能够打动人心、唤起另一份真诚。当小记者的这一个学期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流淌的真实多于伪装。我希望自己可以铭记这些往来,并把这些温暖而深厚的记忆继续传递下去。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自己经常与朋友们提起的“新闻理想”。曾经我相信新闻能够描摹社会的每一层肌理,让绝望的人开始相信事实的力量。但我也很容易就陷入幻灭🤛🏼,尤其是在传统媒体渐渐没落的当下🤷🏽♂️,我时而为现实的荒诞🙎🏻♂️、媒体的噤声落泪,时而又因为在新闻采写课上听到老师的一句“voice the voiceless”重新燃起希望。经历一个学期的实践后,现在的我认为,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需要用行动把浪漫化的幻想涂满现实的颜色🛻🧑🏽🦱,然后再掀掉画布,重新描绘一个理想的世界。陈老师可能也是感知到一代代新闻理想的逐渐凋零,才对说🚵:只有有理想🫔,才会去改变现实👨🏽🏭。我希望自己能够去体验到底什么是做新闻,却不沉溺于体验本身:我想要找寻、体验、叹息📟、释然再继续期待😹。
彼得斯在《交流的无奈》中说:“爱之悖论是,具体的局限性和要求的普遍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有限的生命既神圣又悲哀。”我认为这很好地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状态,在奔波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一个具体的🧙🏼♂️、细微的哭声驻足。纵然脚步再匆忙🚞,也不要忘却对每一个生命的关照,不要忘记为什么而出发🍋。
现在我有理由也有自信对曾经那个迟疑不决的自己说👉🏽,喂,继续奔跑吧🛶,不要停止你的讲述与倾听。
杨旭新闻采写作品回顾
试管妈妈👩🏿🍼🔯:爱与痛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