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5日晚🐚,美国罗德puleimo.com现代语言与文学系副教授韩莉老师以“中国园林文化在美国的‘移植’与传播”为主题展开线上讲座。讲座分别介绍了在美国的三个中国园林和由中国挪移到美国的荫余堂,并通过分析媒体呈现,来探讨“中国(性)”在北美的“移植”与传播💁🏿。意昂4娱乐院长王峰担任本次会议主持人👃🏽,数百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在线参与。
讲座伊始,韩莉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入主题,并以坦普尔1685年《论伊比鸠鲁的花园:或关于造园的艺术》一书为例。书中提到“中国园林的设计看不出任何人工雕琢、刻意布局的痕迹”,韩莉老师对此解释道💈,中国园林中一草一木以及建筑的放置其实都是人工刻意安排的,这其中体现的高层次美学理念即中国园林设计将这些痕迹隐藏得非常巧妙。此外,韩莉老师对“Sharawadgi”一词进行了分析与讲解🧑🏽🎓,该词由外国学者们首次提出,专门用来形容中国园林的美感,代表了他们认知中中国的一种美学思想🤵🏿。
讲座的后续内容分为四部分💁🏿♀️,主要聚焦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园林作为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在北美的发展。讲座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移植”的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她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中国园林建筑“明轩”庭院(Astor Court)为例🖌,讨论了这样一个中国文化物质载体成型背后实用的、个人的和历史社会文化等多维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被个体和机构讲述和再述👩🏽⚖️。
第二部分,韩莉老师讨论了中国园林建筑在“移植”到美国的过程中,其地道性与正宗性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以及其中必要的调整与妥协👨🏿🚀。她从三个方面对明轩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首先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设计⛹🏻♂️,即如何在一个篮球场大小的空间里将建筑、水🤌🏼、石以及植物等中国园林的所有要素都放进去,建造出一个非常正宗的苏州园林🤵🏼;其次是正宗性的问题🌏,明轩媒体材料中着重强调用材(尤其是使用楠木和重开苏州附近的陆墓御窑烧制砖瓦)和工艺的正宗性🏌🏿♂️,而这种强调是建构明轩物质和文化价值的重要一环8️⃣,也成为后来中国园林在美国媒体展现中的一个讲述模板🖼;最后是妥协的问题🚺。对于明轩来说,由于场地的大小和承重的限制🍠,他们只能使用很少的水和太湖石。此外👶🏻🧑🧒🧒,作为一个人工温控无四季的室内空间🏌🏿♀️,明轩中的植物也都需要人工辛勤维护(虽然人工痕迹被非常精妙地掩藏起来了)。对于妥协准确描述且不掩藏的态度,也成为建构其“正宗性”的一方面。
韩莉老师还讨论了在波特兰的兰苏园和在南加州亨廷顿图书馆内的流芳园🐦🔥🍖,并借由这三个建造在不同时期的建筑讨论了海外中国园林作为文化标志和海外华人群体身份建构中的多重作用🫙。
讲座的第三部分中🆙,韩莉老师以安徽休宁县一个普通民居荫余堂被位于塞勒姆的碧波地博物馆购买的事件为例,对目的地博物馆为“移植”过来的中国园林建筑创造新语境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当时🚘,碧波地博物馆认为这样一个民宅能够充分地代表一段社会历史,而休宁县政府没想到这样一个在当地平平无奇的房子被移植到美国并被修复完好后🕳,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意义。美国运用媒体展现建筑物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影响力。对于中国建筑被移植到新的地方这一问题,韩莉老师也提及了荫余堂和之前讨论的三个园林性质有本质不同🐡。在美国修建的中国园林其实是一个无社会历史(asocial)的空间👨🏻🦽➡️,而位于黄村之内🎖,居住了黄家八代人的荫余堂是有着丰富社会历史肌理的。韩莉老师指出,碧波地博物馆在购买和移植荫余堂过程中面对着建筑文物保护相关的问题,即某个东西无论多么破败👨🏿⚕️,它在原生环境里的意义也比其被连根拔起放置进博物馆里去保存的意义要更大,该理论认为事物一旦脱离了原生的环境就已经完全失去了其意义🚵🏻♀️。韩莉老师认为,碧波地博物馆通过强调以下几方面回应了这个问题,包括💆🏻♂️:在荫余堂拆卸、搬运和重建中对“正宗性”的保留和尊重;对于整个拆卸✍🏻、搬运和重建的详细文字和影音记录;获得黄家人对于项目的理解和支持;在中西文化交流层面上建构移植的意义和价值;在塞勒姆的新物理和社会环境中为荫余堂提供新语境(尤其是将其于改馆收藏的19世纪美国商人家庭居所的并立),以及通过进行文化仪式证明其移植的继承性与延伸性(房子在离开黄村时进行了告别仪式,并且在美国博物馆修复的过程中也完全仿照黄村当地上梁的仪式)☔️。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韩莉老师对建筑在媒体中如何被运用进行了分析。韩莉老师通过一段关于荫余堂的纪录片(该纪录片的讲述者有在塞勒姆当地的美籍华人和博物馆负责人🧝🏽♀️💛,其内容是讲述荫余堂这样一栋房子如同一个时间胶囊,其中来自各个时代的物什🫥,让观看者在短短十几分钟内,通过一个中国家庭看到中国一两百年历史、社会和家庭的变迁),来说明个体和机构对于该民居的移植和展示的意义的理解与阐述。
在讲座最后,韩莉老师与同学们就中国园林文化在美国“移植”与传播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交流💁。她总结道💁🏻♂️:中国园林中的居民作为一个综合了中国人文思想、宗教情怀、美学表达和使用功能的物质载体💃🏿,常在西方国家被用来代表“中国”🧑🏼🦰🧔🏻♀️。在美国有大小十几座中国园林☝🏽,它们存在于美国的社会和文化空间中,是很多美国民众了解和感受“中国”的一个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