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古老记忆的延续👩🏻🍼,在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社区和群体与社会、自然的互动中世代相传,并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了归属感🙅🏽、认同感👩🏻💼,体现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本次展示的是19级新闻系本科同学寻找非遗活动的系列成果,也欢迎更多热爱非遗的同学加入的寻找队伍⌛️。
杨生美,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船模的代表性传承人😀,做船模已有二十余年了✊。对于今年已经七十岁的他来说,船模已经成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杨生美船模工作室位于闵行区梅陇镇,远远望去,古朴的雕花大门🪃、中式的建筑风格十分引人注目🐬。进门处迎面摆着一艘大红船💿。这是嘉兴南湖红船的缩小版🛫👩🏿🦲,是对南湖红船的还原👴。据杨生美介绍,这艘红船重约1500斤,长度是5.6米𓀁,按照1:2.5的比例制作的。5.6米的寓意正是56个民族🪵🚴🏻♂️,这是杨生美的一点巧思👨🏻🚒。
杨生美在这艘红船上花了很多心思🤖。船舱顶部有细致刻画出的花纹🫁,上面印着的是中国古代的神话、历史故事🧑🏽🍼。四大美女,八仙过海,三顾茅庐……这些花纹都是杨生美特意请画师设计图纸,并刻上去的✔️。
工作室里间摆放着杨生美做好的近百艘小型仿真红船🏃,桌上摆不开👂🏿,杨生美便将余下的船放在桌下,用帘布细心地遮好,这些红船是他为建党一百周年所作的献礼🐈。
制作一艘小型的模型红船需要数道工序👩🏻🎨,红船的整个制作过程大概需要三个月💃🏻🧑🏼🚒。从底部做起,接着是内部结构以及细节的雕琢🧘🏽🎼,最后是封顶。单单安装一个小小的桩头🈁,也需要费一番工夫:需要先找一个打好孔的模板用来比对,量好孔到两侧的距离,定好位置🧑🏻🦯,在船头处最中间的位置按着模板打一个洞,再粘上胶👶🏽,把事先上好漆的桩头粘上去💐。
做船模本身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对杨生美来说🦸🏻♀️🧑🏻⚕️,他做的船是高仿真的🎎,将真船等比例缩小,主要有船体👨🏼🏫、零件制作、组装等步骤,涉及到木作、刷漆、雕刻⚒、缝纫🐗、绘画等多种技艺。“我的船🧑🏿🦲,把粘缝粘好之后🛴,可以直接下水🤵🏽♀️。"
“做船模,就是得把精细活做好🦸🏿♀️。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糊弄。这是我必须坚守的一点原则。”
制作 | 马嫣敏
编辑 | 马嫣敏
指导老师 | 赵路平